1994年正式成立的联通,从出生那天起就承担着“竞争”和“担当”的历史使命。
从2000年上市的天,联通的经历就像大多数人前半生,经历了甜美的童年,奋斗的少年,负重的青年以及危机的中年。
一、甜美的童年——躺着赚钱的联通
2000年到2002年联好像是个婴儿。每天不用做什么,吃吃睡睡就好,自然有用户大把大把的送钱。通话1分钟5毛,短信1毛,流量?那时还是GSM网络,还没流量一说。平均ARUP值100多,也就是人均通话费用每月100多块。竞争?不存在,除了联通只有移动,双寡头垄断也是垄断,垄断意味着高费用,低价值。用户选谁都一样,都是一个字,贵!
二、奋斗的少年——积极努力的联通
到了2002年的1月联通仿佛从婴儿时期突然一脚踏进了少年行列。因为经国务院批准,联通正式开始部署CDMA网络,也就是说需要同时建设GSM和CDMA两张承载网。为什么?因为要加入WTO,购买高通的CDMA是谈判条件之一。联通承担了“先行者”的角色。“先行者”意味着牺牲和付出,同时承建两张网意味着建设成本的翻倍。好在那时的基础建设如火如荼,批准的预算也多,联通坎坎坷坷的把两张网都建好了,而且投资向CDMA网倾斜的很严重。CDMA网络质量越来越好,可以负责的说,2009年左右的联通CDMA网络质量跟移动能打个平手。但是,这张可以让联通跟移动抗衡的精品网马上要易主了。
三、负重的青年——负重前行的联通
2009年1月,经国家批准,联通将CDMA网络独立拆分出来,转交给电信,联通保留GSM网络(此时的GSM网已经多年未发展了)。通信行业的三国杀开始2009年,联通与原网通合并成为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简称新联通。从这一年起,新联通开始了他的中年阶段,肌体每况愈下,收入持续降低,网络越来越差,口碑扑街。除了资费便宜,新联通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与其他两家运营商竞争的资本了。
导致联通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有人员整合的冲突,有战略方向的失误,有人浮于事的企业文化,也有各级领导的无能与贪婪。总之,那时的联通员工怨声载道,用户满腹不满。但是,不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联通还得运营。
四、危机的中年——踌躇迷茫的联通 到了2017年,用户量、收入、利润都大幅下滑的联通开始了后一搏,携手腾讯推出的腾讯王卡。短短6个月,新增用户5000万。腾讯王卡的成功让联通尝到了甜头,连续推出阿里宝卡,米粉卡,百度神卡等几十种2I产品。但是,在联通推出这类应用免流卡的时候,就是沦为流量管道悲剧的开始。距北方某省联通在2018年统计,各类2I类产品的流量带宽已经占总流量带宽的70%,但是带来的营收仅仅为10%。这就意味着基站建设的成本回收周期大幅延长。这类用户越多,联通需要投入的基础建设费用越多,完全是赔钱的买卖。怎么办,只能少建站,多发展用户,这是个恶性循环。这也是联通网络质量越来越差的核心原因。此时的联通就像一个一事无成的中年男人,红着眼睛,咬紧牙关,拼劲全力去追求后的机会,哪怕堵上明天的一切。面对用户的不满,面对员工的抱怨,面对臃肿机构带来的弊端,联通准备给自己动几次大手术了。
五、未知的将来——决心改变的联通
联通改变的步就是从裁减臃肿的机构开始。2018年初,联通自上而下的开始了组织机构的精简。集团总部的组织机构砍掉30%,变相裁员35%。各地联通纷纷效仿,开展各种“瘦身健体”活动。说白了就是变相裁员。但是改革总会有牺牲者,哪个年代都一样。改变的第二步就是优化产品。各省的在售套餐从几千种变成不超过70种。低价套餐逐渐下线不卖。以后您可能再也见不到30元以下的套餐了。这话不是危言耸听,年底前就能知晓。改变的第三步是大力发展创新业务,IDC,集团业务,物联网卡,智慧城市。以前看不上的低收入业务,现在只要能赚钱,省公司老总都可以亲自去跑。部分省分已经放弃以发展用户为导向的KPI考核体系,改为收入导向的考核体系——一切向钱看。结局如何,一年后知晓(个人不看好)。联通的这些改变也许是凤凰涅槃的必由之路,也可能是滑向深渊的不归之途。现在的联通就像我们每个普通的中年人,面临迟暮,却又心中不甘,活在今天,憧憬明天。
骂也对,爱也好,公道自在人心,个人希望联通能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