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客观推动了5G应用,但是大家的认知不明显,5G在疫情哪些环节起到了哪些作用?
孙松林:本次疫情影响重大,5G在其中重要的亮相是火神山的“云监工”。
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火神山5G网络的设计、规划、 部署、调试、开通、运营、维护的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通过5G网络开通了工地的视频监控。
本次疫情,使得接触成为一种奢侈,所以在线应用大范围推广,其中面向行业的视频监控、在线医疗得到了关注;同时,在线教育、在线协同办公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部分人认为非典推动了3G、4G普及,如何理解?
孙松林:这个观点不正确。
非典是在2003年春季大规模爆发的,那时只有移动和联通有2G移动通信牌照,而当时的电信和网通没有移动通信牌照。非典后,电信和网通大规模部署了小灵通(依然没有移动通信牌照)。直到2008年运营商进行了重组,2009年1月才正式发布了3G商用牌照。
但非典疫情对在线业务有了极大的需求,带宽的限制使得很多工作停顿,因此非典使得大家对通信的依赖性增强,推动了宽带业务的开展。
疫情对于5G产业链有哪些影响?
孙松林:疫情对5G产业链有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上游器件和设备生产商的生产延期,二是运营商的施工延期。
疫情导致了人员聚集的活动都被暂停,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制造业是个沉重打击,工厂复工时间一再推迟,造成供货的延迟,而且物流运力的削弱也雪上加霜,进而造成设备生产和网络建设的延期。
另外,因为小区的封闭式管理,导致基站的升级和建设都出现了延缓。预期的5G网络建设、元器件生产也会延期,但后期想办法可以尽量弥补。
疫情是否会让行业内外人士对于5G的必要性认知更加明确,付费意愿增强?
孙松林:本次疫情并没有凸显出来5G的必要性,也没有增强用户的付费意愿。主要是5G目前没有典型的与4G不同的业务出来,都是4G业务的能力增强,5G还没有挖掘出来典型的应用场景。三大运营商都明确表态:疫情防控期间用户欠费不停机,所以用户对通信资费更加不敏感了。
这次短期爆发创造了一些应用场景,如:海量并发场景下的在线直播/在线教育/在线协同办公等、无人场景下的物品递送等。这些场景,有些是短期的,不会长期存在;有些并不一定需要5G解决。可以从中梳理出来一些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机器人(硬件、软件)在在线应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