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在疫情发生的前两个月间,此前始终屡禁不绝,令人不胜烦扰的骚扰电话基本“绝迹江湖”。而随着复工复产,这个似乎甩不掉的牛皮藓也跟着回来了。
有网友甚至表示,骚扰电话又来了,这说明了社会各方面都在积极向好。骚扰电话的“复工”也是疫情防控得力恢复有序进行的侧面证明。
骚扰电话毕竟是骚扰电话,虽然此时有那么一点点“亲切感”但终究是令人讨厌的。那么,是谁把它们放出来的呢?
在小编看来,骚扰电话的卷土重来,或许是那些平时依赖电话营销的商家开始恢复运转了。
由于疫情期间,各地的封城封区,整个社会进入一种“停滞状态”,人们都无法出门,因此那些过度依靠电话营销来推销产品及服务的商家也就没法经营下去,自然也就没有了骚扰电话。而随着各地的解封,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这些商家复了工,骚扰电话自然也就卷土重来。
而有不少网友还担心,由于目前疫情管控的需要,无论是出门,还是购物,无一不要求登记各类个人信息。而姓名、手机号几乎成了必填项。是否给了那些过度依靠电话营销的商家及不良分子带来了更多资源呢?在小编看来,此方面的确值得警惕。
从目前来看,按疫情防控要求有许可的企业及机构中登记的各类个人信息的相对不易泄露(例如健康码、公交地铁、铁路飞机、医院等的扫码验证)。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在依据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措施下,按照小化的原则来收集数据且在数据的流转、使用等等各个环节对数据都进行脱敏处理。此外还设计了数据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等安全技术手段,确保相关的数据安全。而截止到目前,通信大数据还没有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
正规渠道没有啥问题,可民间渠道采集的个人数据就不那么保险了。
据了解,在社区封控期间,社区里很多居民都使用过各类团购,及送菜送生活物资上门的服务。而这类服务,大多由个人商家或物业发起,手工登记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可这类信息恰恰缺乏监管,因此也存在较大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也有可能为今后的骚扰电话带来了更多资源。
眼下,疫情防控的工作仍在继续,而此时“复苏”的骚扰及诈骗电话也很容易给人们造成误导,给防疫添乱。
因此,我们也呼吁各方面监管单位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管理,特别是要打击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合力斩断骚扰电话利益链,阻止各种骚扰电话“复苏”,给我们创造一个良好干净的信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