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谈信息化,如今我们谈数字化,这两者其实有本质区别。”上海移动浦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步彤首先向记者强调了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在互联网没有高度发展的时期,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在2003年左右完成改造,但当时还比较缺乏对“联接”的深度认识。信息化主要是单个部门的应用,很少有跨部门的整合与集成,而数字化则要打通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破除部门墙、数据墙,实现跨部门的系统互通、数据互联,全线数据融合,为业务赋能,为决策提供精准洞察。
“这种变化意味着呈指数级上升的数据量‘扑面而来’,对通信带宽的增加更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步彤说,这也是需要发展5G、6G技术的重要原因。
在整个网络架构中,移动的核心网、传输承载网和无线网技术近年来均不断突破。传输承载网方面,移动提出并牵头主导SPN切片分组网技术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建立,实现了SPN规模全球大。
这期间,移动早启动网络转型研发。2015年10月,移动向国际标准组织3GPP提交了一整套5G架构提案,包括概要设计原则、思路、计划、组织方式。这是当时具系统性的网络方案,也是5G SA(独立组网)架构的开始。可以说,是移动引领了核心网5G SA架构的发展。
为了平滑过渡到5G,运营商可以选择两种途径,SA组网或NSA(非独立接入)组网。相比于后者,SA组网的性能更优、后期网络成本更低、抗干扰覆盖更好。
但不同于NSA在现有的4G基础设施上进行5G网络的部署,SA需新建5G网络,包括新基站、回程链路以及核心网等。截至2023年世界电信日,上海移动累计建设开通超过3.6万个5G基站,2023年持续加强室内楼宇及居民区的深度覆盖,聚焦热点和人流密集区域,打造多频立体5G精品网络,使体验进入G速时代。
在引入全新网元与接口的同时,SA还要大规模采用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等新技术,同时其协议开发、网络规划部署及互通互操作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也大大超越4G系统。
新的技术要求也促使了运营商新的角色变化。“与之相呼应,移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确立了‘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发展定位。” 步彤说完宏观层面上的变化,紧接着又谈起了技术细节。
上海移动致力于构建智慧全光底座,以全光网为基础实现上海全境2ms时延能力圈,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所谓全光网络,指的就是网络传输和交换过程实现光交换。步彤表示,全光网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覆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5G朝着更高速率、更低时延和更大连接的方向行进,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能耗的提升。这也让运营商开始思考,能否通过智慧系统实时感知到应用端的带宽需求,并给出相应合理的资源配置。
“传统波分设备管道容量固定,不论业务大小,都占用一个固定的容器,如一个3.75G的视频业务至少要占用一个10G的容器,造成了资源浪费。”步彤介绍,OTN动态可调带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与此同时,有些场景会提出比当前消费端更高的通信网络需求,我们需要及时响应这种需求,探索这一场景下的通信网络解决方案。”步彤拿对网络实时性要求极高的车联网举例。
浦东临港的洋山港智能重卡项目是由上港、上汽、上海移动联手打造的全球首个“5G+L4”智能重卡转运项目,实现了东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区间的无人驾驶,为全国首个实现“5G+智能驾驶”的智慧港口。
步彤介绍,上海移动为洋山港项目区域内提供5G独立组网及全程5G切片能力覆盖,为目标重卡提供上下行带宽保障,确保智能重卡通信业务网络使用并降低网络时延。
同时,结合5G+北斗高精度定位,在洋山港经东海大桥到芦潮港堆场约42公里长的路段,不仅实现了集卡编队自动驾驶,而且,即便在较为复杂的作业环境下,车辆也可在15秒内自动完成货物装卸,同时自主规划路线精准运输到指定地点,助力提升东海大桥通行能力,释放洋山港的吞吐潜力。
未来,随着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这些网“越织越大”,这些对5G技术要求较高的试点场景会不断复制到别处。届时,运营商也将不断为畅通经济发展“大动脉”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