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提到,从传统的向终端设备厂商收费,转向向上游芯片厂商收取许可费,专利许可层级实现从“终端级”到“组件级”的跨越,此举不仅考验着华为的议价能力,更对整个行业的专利许可生态构成潜在冲击。
华为公布的专利许可费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其专利布局的深度与广度。4G手机每台1.5美元,5G手机每台2.5美元,Wi-Fi 6设备每台0.5美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字,累积起来却足以撼动行业的利润分配格局。据市场研究机构Omdia报告,联发科芯片在全球5G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高达29.2%,若华为按此费率收取专利费,联发科一年需支付的专利许可费或超8亿美元,这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财务负担。
然而,按终端标准收取专利许可费,这一模式是否可行?当前,高通、爱立信、诺基亚等通信巨头均直接向终端厂商收取专利费,依据出货量及通信技术规格按比例计费。华为若改变游戏规则,直接向芯片厂商收费,虽能简化流程,却也可能引发重复收费争议,让终端厂商与芯片厂商之间的利益天平失衡。
联发科作为移动通信芯片领域的佼佼者,自然不愿轻易就范。其拥有丰富的通信专利积累,且只做芯片设计,不做终端产品,难以接受替下游客户支付专利费的安排。更何况,若华为终端产品涉及联发科专利,亦需按此模式付费,双方博弈,势均力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专利战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9年,联发科便与高通达成了专利协议,但仅限于集成电路产品,未涵盖终端产品。华为与高通之间,亦曾有过专利授权的交锋与和解,华为为此支付了高达18亿美元的一次性专利费用。这些过往案例,无不为华为与联发科的专利战提供了镜鉴。
若专利收费模式真能由终端厂商转向芯片厂商,终端厂商或许能暂时松一口气,免于应对各大专利大厂的轮番轰炸。但芯片厂商的成本压力或将陡增,仍可能通过上调芯片售价来转嫁成本,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只不过,谈判桌的两端,将由强弱分明的终端厂商与专利大厂,转变为势均力敌的通信巨头之间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