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开始,三大运营商推出了流量滚存业务,即当月计费的手机套餐中流量若有剩余,可以转移到下月优先使用。但仅顺延一个月。
然而,政策一经实施,便问题不断。流量使用速度加快、流量偷跑等现象层出不穷,运营商也都给出了相应的说法,系个人操作原因,而非运营商的责任,然用户们并不买账,依旧不依不挠。对此,吉号吧小编特五问。
一问:规章何时完备?如何公正?
案例:
分析:这件事的责任其实更多的在运营商方面,流量不清零的政策和业务,在运营商的官方上并没有相关介绍及规则条款公布,也没有应有的提醒标识,相关消息全是各类媒体在报道。新的业务存在瑕疵可以理解,但不希望是这种出一个事件增加一项规则的方式,希望三大运营商及早出台流量滚存相关的公正、完备的条款并公布。
二问:非常理流量消耗何以信服?
案例:有网友在赴日短期旅游时也出现过偷跑的问题,他手机中是移动的SIM卡但是已经关闭了移动数据功能,而在下飞机后开机不久就收到移动发来的关于漫游流量开始使用的提醒短信,于是他拨打了客服电话,客服人员给出了一个“是因为两国网络制式存在差异”的莫名理由,该客服人员强调:出国后仅关闭手机数据功能是无法彻底“断网”的,仍旧会有流量的使用,如需彻底切断数据网络使流量不被偷跑,需要联系客服人员请他们进行操作。
三问:运营商能否加大监管力度?
案例:某移动用户在一夜睡醒后发现自己的WLAN一夜之间产生了上百条的使用记录,且登录使用地点遍布新疆、山东、甘肃等全国多个省市地区。且该用户通过移动客服关闭流量服务后仍有流量使用产生,截止后非本人使用总流量超过了1000GB。而咨询客服的结论则是“用户信息泄露”,除此之外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只是让他“等待处理结果,晚48小时内回复”。
分析:账户信息泄露后手机卡被人复制,可能确会发生,然而为何运营商明明拥有监控流量使用的手段,在发生短期大跨度范围登录、使用流量时却没有对用户进行提醒或认证?
四问:用户错觉从何而来?
案例:网友出国后将移动的手机卡取出换成了国外当地的手机卡,然后回国后换回移动的卡后查看了第三方的流量监控软件,第三方软件显示他在国外这段时间流量消耗为1GB左右,该用户以为此流量是移动卡消耗,遂在微博发文声讨移动“偷流量”,引来了大量网友及媒体的关注。事后证明该事件为乌龙事件,事实是第三方软件统计的是手机上使用的所有流量,即将国外运营商的流量也算在一起统计了,而不是仅仅统计的是当时在手机中的那张卡的流量。
分析:第三方软件的统计方式可以直观理解为:在同一部手机上使用10张不同的卡消耗流量各100MB,后统计结果会是1000MB而不是进行统计时手机中的那张卡所消耗的100MB流量。因为第三方软件检测的是手机发出和接收的数据,而运营商统计的是号码关联的数据交换。
五问:流量“偷跑”全是运营商的错?
案例:武汉一用户一夜间偷跑50GB流量,经过该用户授权,运营商查明了该用户今年的计费原始记录,与手机上的使用记录做对比后,发现完全一致,导致用户消耗大量流量的原因是该用户当晚开启了“个人热点”,并通过其下载了50多GB的文件。
分析:其实许多的流量“偷跑”情况都是由于用户的疏忽和误操作造成的,只要在使用时更加注意一点,使用例如看视频、下载更新等大流量数据时,多加关注下自己手机的网络状态,许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依旧还是出现了显示使用流量和实际使用的明显不对等,一定要及时联系运营商客服,或者将账单及手机使用记录等证据留存进行投诉。
更多行业资讯,吉号吧将会时间为您整理,敬请关注!
买号码,卖号码,就上吉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