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一女生扶老太被讹后不计前嫌反资助】这则新闻的评价是:既使这个老人真贫穷,真需要捐助。谁都能捐助,就是这个被讹诈过的女生不能捐助。这个女生的行为是很蠢,不但蠢了自己,还间接会导致很多人日后同样被讹诈。
在韩国电影《今天》里,女主角多惠的未婚夫在雨夜里被少年开摩托车撞伤,肇事少年怕承担责任,干脆将多惠的未婚夫撞死。多惠选择原谅肇事少年,替对方写了请愿书向法官求情。但多惠后来得知,她的善良没有感化肇事少年,肇事少年在学校里再次因嫉妒杀害了同班同学。多惠因此陷入沉重的痛苦中。
《吕氏春秋》和《智囊全集》都记载了「子贡赎奴」 和「子路救溺」 的故事:
鲁国的法令规定:凡鲁国人做了诸侯的奴隶,能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从官府拿回赎金,子贡去诸侯家赎回一个鲁国人,却不肯接受赎金。 孔子说:“子贡的做法错了。圣人的行事可以移风易俗,教化百姓,不只是自己的行 为高尚就行了。当今鲁国富人少穷人多,拿回赎金并不损害自己的道德,不拿回赎金就不能鼓励其他人来效法了。”
子路救起溺水的人,那人以牛答谢子路,子路接受下来。孔子很高兴地说:“以后一定会有很多鲁国人勇于拯救溺水者了。”
《吕氏春秋》对两则故事的评价较简单: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智囊全集》有收录袁了凡(明朝思想家)对两则故事的评价,更有深入的剖析: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赎金,似乎比子路接受牛高尚, 但孔子却认为子路可取子贡不可取,于是大家才知道人做善事,不应只着眼于当时的做法,而应 着眼于它所产生的流弊;不应只着眼于一时的好处,而应着眼于永久的影响;不应只着眼于自身的得失,而应着眼于天下的利害。
古人诚不欺我,袁了凡虽然是明朝人,但他的话用来评价「女孩被讹不计前嫌」 这则新闻,仍是相当贴切。
再者,「以德报怨」从来就不值得赞扬的,我查过资料,孔子和老子都没有赞同过「以德报怨」:
《论语.宪问》里的原话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认为:别人对你很差,你还对他好,那你怎么对得起那些对你好的人呢?
凤凰网上有一篇文章《“以德报怨”的历史考察与价值沉思》,详细地分析《老子》里的「以德报怨」。认为可能是断句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出土帛书错乱的原因,或者是断章取义了。《老子》里出现的「以德报怨」也不是赞同态度。
友情提示:人们不仅仅是做善事,做任何事前,得慎重考虑做事之后会不会产生错误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