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外接受师傅的教育和训导,在家遵从母亲的规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论语》中记载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更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老子见孔子要拜自己为师,有些纳闷:“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回答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老子对礼的阐述和教诲忠言使孔子受益匪浅,以至于孔子回到自己国家后,对自己的弟子说,老子道德高深,就像上天入海的神龙一样高深莫测。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是历史上伟大的七位母亲之一。孔子3岁时,其父去世,其母承担起这个家庭的生活负担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孔母在孔子幼年教育及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让孔子日后成长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孔母便带着儿子离开夫家,前去鲁都。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孔母就让他学习周朝的各种礼仪,并亲临授教,悉心教育。孔母颜征在称得上孔子的位启蒙老师,孔子后来有这么大的成就,孔母功不可没。
这两句话谈及教育的原则,即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傅训”指师傅、师长的训诲,属于师道。“母仪”指的是母亲的举止仪表,孔子、孟子等人能有所成就离不开他们母亲的教导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