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经媒体报道,随后迅速发酵,引发了新一轮的对移动的"声讨",而声讨的核心点在于——移动作为服务提供方,是否可以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强制停机?据李女士表示,她是在跟10086核实的过程中才知道手机号被举报为骚扰电话,但是移动事前并未跟她进行过核实就执行了强制停机。
该事件有两个争议:
1.移动是否有权力、义务去对特定用户进行强制停机?
移动这个权力和义务是有法律背书的,2016年09月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
该《通告》中要求电信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阻断骚扰/诈骗电话的渠道,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因此,近年来三大运营商都各施各法,积极打击整治骚然/诈骗电话。而据了解,当前移动对于骚扰电话、诈骗电话等判定的规则和执行的措施都是固化在系统后台,只要触及到规则规定的条件,后台就将自动执行相应的措施,包括强制停机。
前文李女士事件中的李女士可能就是由于其使用手机的行为(例如:群发大量短信、频繁拨打电话等)触及了系统设置的规则,从而触发了后台的执行措施,后台自动执行了强制停机。
该争议可以看出,我觉得移动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有法律背书、有规则可依、非人为主观干预、不主观针对特定用户。
第二个争议,移动在执行监管时是否应该有人性的温度?
从李女士这个事件来看,李女士很有可能是被系统"冤枉"的,李女士表示自己作为移动的十年老用户,是移动的钻石级客户,从来没有从事过所谓的违法行为,拨打过所谓的骚扰电话。
一般来说,没有人会用一个"钻石级"的号码去做一些低端的骚扰电话活动,毕竟现在运营商打击骚扰电话的手段已经非常高明,一些专门用来骚扰的电话号码常常活不过三天,用一个十年的钻石级号码来从事骚扰活动,这并不划算。而移动因为依照固定的规则执行监管,导致该事件发生。那移动有没有可以提升的地方?肯定是有的,移动具有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加上十多年来客户经营能力的积累,移动对用户的画像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如果移动后台系统在执行停机等操作时,能先调用客户的画像使用习惯进行查看,并对异常的行为进行人工核实,是否更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这样做是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