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谷酒店场地位于莫干山中麓,基地狭长,延展于山坳一侧,背靠竹海,面向农田,四周青山环绕,一条山溪在谷底淌过。基地自然条件出众,并且远离公路,需沿碎石小路步行数十米才能到达,一路缓坡向上,直抵山坳深处。
场地的风景
场地本身狭长,宽度10——15米不等,一路缓坡向上。场地东西两侧有着完全不同的自然特质,一侧开阔壮美、一侧静谧宜人,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场地东侧紧贴山坡上的竹海,竹枝似乎可以直触碰身体。而西侧是相对开阔的农田,脚下有山溪流过,远处是群山的层层剪影。我们看过场地后初的直觉是这两边的“风景”是场地吸引人的特质,而我们也开始思索怎样能把这些风景带入每间客房,怎样挖掘并塑造竹海、溪流、农田的景观特质,创造不一样的风景。
狭长的地块本身决定了需要有很长的步行公共空间把客人送进每一间房,我们遇到的问题是:
1如何让每间客房的住客都能体验到东西两侧的不同场地特质?
2如何能让公共流线与客房之间互不打扰,甚至是让人意识不到互相的存在?
3以什么方式将周边的风景引入流线和公共区域?
有风景的客房
酒店共设计了35间客房,建筑布延续临近山村的格局,若干栋建筑随山就势,散落在狭长的场地之中。为了让每间客房都同时拥有山谷两侧的风景,我们采用了一梯两户单元式布局,七个单元沿山谷高低依次展开,每栋有五间格局不同的客房。首层两间客房附带临山一侧的竹林小院,坐在院中可静享山林野趣;顶层两间客房附带屋顶风景露台,站在屋顶,背靠竹海可远望群山;中间平层户则设计了嵌入建筑中的观景阳台。通过小院、露台、阳台这些风景的容器,我们希望每一间客房的入住客人都可以独享一份自己的“风景”。
风雨廊的启发
在周边水乡中看到的风雨廊给了我们很大启发,风雨廊中呈现出了一种既是内部,又是外部的空间:
1 廊子本身将公共的街道藏入檐下,从形态的角度来看,街道进入了建筑的“内部”。
2 然而街道却是“外向”的,一方面街道本就是完全的室外,另一方面廊子沿水的开口给街道带来了强烈的方向性,其中的行人都自然地着看向外侧。
3 街道和住宅虽然紧贴彼此,但人在“内部”行走,视线被“外部”吸引,所以几乎不会意识到更内侧住宅的存在。
4 风雨廊带来了一种“游”的体验,屋檐、地面和檐柱所形成的画框将外侧风景框入其中,人在其中前行,风景随之改变。
游廊的风景
受到了水乡风雨廊的启发,我们探索并设计了一种与建筑和地形紧密结合的线性公共空间,将其嵌入建筑底层形成建筑“内部”的景观连廊。同时将原有山谷的溪水引入建筑之中,流入底层骑楼庭院。水面随地形变化与建筑一起层层跌落,流水的引入让庭院从抽象的空间成为生动的场所。跌落的水流、溅起的水花和延绵的水波激发了人不同感官的体验潜能。溪水撑开庭院,将群山揽入院中,连廊与庭院一起模糊了建筑内外的边界。在廊中前行,庭院扭转开合,群山、竹海、农田,风景随之变换, 连廊提供了一种看风景的角度,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风景。
游廊不仅控制了视线的方向,更是建立了身体与风景之间的联系,它包裹着身体,建构了人对于“内”和“外”归属上的认知。“内”和“外”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前行不断切换,一会还在风景之中,一转后却又突然进入廊下,从建筑之中窥视风景。廊在这里塑造了一种“游”的体验,可以说,以江南宅园为基础而形成的江南园林中,“游园”与“游廊”密不可分,游园的体验是在游廊中发生的,游廊的穿梭与开合塑造了人在其中所体验到的风景。因此在本来开阔的山野中,我们借助建筑与景墙围合出一个“半内部”的园林般的连续游廊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连接酒店所客房和功能区域的枢纽,同时它又将溪水、田园、竹海,浓缩到其中,人在其中上下穿行,获得了一种江南园林中才有的游园体验。
竹海与田园
餐厅位于入口处,我们创造了一个高耸的内部空间,45度的镜面天花将高窗外的竹海反射到天花板上,镜面带来的错觉让天花板呈现出无边框大面积开窗,而窗外是从两个方向伸展出的竹海,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利用镜面反射错觉为室内塑造全新的风景。餐厅室外我们用轻型结构加盖了半室外的廊空间来弥补室内就餐空间的不足。远山、竹海和农田一齐汇聚到这开敞的虚空之中,让风景汇聚于一处显现。
溪谷外侧的60亩田园不仅是从酒店客房看出去的风景,更是酒店重要的活动空间。随台地而上,我们在三个不同的高度平整场地,形成三处可以进行婚礼、烧烤野餐活动的室外空间。在场地高处设置了恒温泳池,泳池面向远山与田园,两侧的檐廊将风景环入其中。
山谷边的风景
餐厅、泳池景色开阔壮美,骑楼庭院则更多呈现出围合与变化,这些强烈的体验上的对比给酒店的公共空间带来近与远、游走与停留的节奏,一条山溪更是将所有的空间与体验串联在一起,形成了让人难忘的山谷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