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传着一句谚语:“玉石挂红,价值连城”。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和田红玉有“艳若鸡冠,油脂光泽,其紫红处如凝血、赤红处如朱砂,质地细腻温 润、硬度高”的描述。和田玉本身已经是玉中王者的存在了,而在其中更为脱颖而出的莫过于这红玉了,人们常听说的和田玉好的是羊脂白,的确羊脂白也是十分珍贵的,可是要与这红玉相比较,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和田玉红玉在市面上很难见到,于是就有人说它根本不存在,而和田红玉确实群在,不过因为因为资源稀缺。所以,一般人是买不到红玉的!据说在东汉时期,王逸认为玉分为赤、白、青、黑这四种颜色。而且宋代张世南在所著书作中写道:玉分为五色,五色:白如截肪,黄如蒸栗,墨如纯漆,赤如鸡冠,或稍暗,如胭脂色。傅恒等人编纂的《西域图制》中说:和田玉河所出玉有:绀(紫红)、黄、青、碧、白色。民国时期的《古玩指南》一书中,也记载了对和田红玉的描述,称其为难得、罕见、珍贵的红宝石。
种种各式说法无不体现了红玉的稀有性,同时也表达了它的真实存在,还有其的价值,就和田红玉的起源而言,有记载在墨玉河中发现了很多红玉。其原因,是因为河流中蕴藏着丰富的有色矿物。
而红玉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玉是由氧化铁和其它矿物的渗透形成的;另一种是天然玉石,是玉石形成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经过数千年的河床翻滚冲刷,受到不同区域的有色矿物的所致而成,质地细腻沁色较浅,质地柔软的就容易被沁透,像墨玉、黄玉、紫玉等稀有玉石品种成色原因也是如此。当然铁离子是致色原因———铁离子是与铝原子一起形成在透闪石内的,而非“污染”致色。
沁红的料子颜色要鲜艳的多,但沁色存在外深内浅的现象,“艳若鸡冠”形容的红玉多为沁色红玉,其外部红色很艳丽,不足之处就在于沁色的红玉料,内部结构比较松散,石性、僵性比较大,透光不足,其形成原理类似沁黄玉料,当然也可能有沁色非常好的红玉玉料。原生的红玉颜色主要是暗红和酒红为主,“其紫红处如凝血”说的就是原生红玉,原生红玉色泽均匀内外颜色一致,通体色差不大,透光性好,玉石结构较为紧密。
和田玉红玉鉴别要了解其原生种与后期致色种究竟有何区别。其实两者在质地上并无多大的差异,都为闪透石与阳起石成分,主要的区别就是原生玉石的颜色是表里如一的,内部与外部的颜色都是相同的。而后期沁色而成的和田玉红玉颜色虽然鲜艳,但是其内部颜色很淡,所以价值低。市面上能看到的真红玉少之又少,一般人得到这种宝贝,是不会出手的,若是见到有卖的,那可是要十分当心了。多考察一下它的质地色泽,与它的来源,莫不要交学费了。捡漏什么的更加是不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