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龙区的焦先生新办了张手机卡,结果,一个月来,他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讨债电话;甚至还有自称是法院的工作人员,说他涉及相关案件。他先后两次询问通信公司客服,得到答复:该手机号码属于二次销售,出于保护前任机主隐私的原因,不能透露相关信息。
由于号码资源有限,通信行业普遍存在二次放号的现象——用户的电话号码停用后,运营商将其收回,在保留一段时间后,重新销售给其他用户。自2005年起实施的《电信服务规范——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规定:“移动电话号码冻结时限短为90日。”可见,销售重新启用的手机号码,是运营商的权利。
然而,在互联网主导的信息化时代,手机号已成为互联网平台认证身份和维护密码安全的重要工具,微信、QQ、支付宝等的账号注册与设置密保,基本都需要手机号。如果原机主之前用手机号注册账号或捆绑了银行卡等,且销户后没有解除绑定,那么,新用户就无法用自己的手机号进行相关注册。通信运营商在回收号码后,也无法解除这些绑定。如此看来,“二手号”不仅可能给新用户带来各种困扰,号码原主人也可能面临金融安全、个人隐私泄露等隐患。“二手号”,成了“烦恼号”!
消法第八条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作为通信运营商,本着提升服务质量的考量,在出售“二手号”时,应主动向用户说明。这么做,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也可以规避后期的很多问题。
于用户而言,申请办号时,多留个心眼问一句,或者通过微信等检索一下该号码是否已被注册,也是避免麻烦的办法;如果不想再使用某个手机号,在销号前,一定要记得和各种账户解绑,以防范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