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扩展了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传统科举考试是传统中下层普通人实现人生阶层跃升的唯一途径,据资料显示每三年一乡试、会试,每年被选中的人数不过几百人,其重要程度、残酷程度、艰难程度远非今人所能想象。于是,古人不但自身异常努力,头悬梁、锥刺股等更是不在话下。
除此之外,求神拜佛的传统更是被古人所尊崇,古人认为能得神灵的保佑是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礼记月令》仲春三月,祀用圭璧。玉与信仰之神某种程度是不可分割的,玉被认为是神之所赐,人们认为玉是与信仰之神沟通的基础条件。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科举考试的科场得意、金榜题名、官运亨通、封侯拜相之类的题材也经常出现在和田玉玉雕作品当中。今天我们来看看传统科举中的玉文化及其题材作品。
蟾宫折桂
元.施惠《幽闺记.一出》:「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云梯步。」
在科举考试一般在秋天,又叫秋闱,是每年月圆的时节。而月亮,在古文书面语中称为蟾宫。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一路连科
含义:鹭,水鸟名,翼大尾短,颈、腿长,活动于江湖边或水田沼泽。常见有白鹭、苍鹭等。「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芦苇之「芦」与「路」谐间。芦苇生长,常是棵棵连成一片,故谐音「连科」取意。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鹭与荷花,芦苇组成的图称「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求连、捷,仕途顺遂。一路连科又叫: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绩。
喜报三元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诗、殿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名叫会元。
殿试: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甲录取三名,名俗称状元。所以有连中三元的说法。
科举考试是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传统科举中的玉文化是反应古人生活、信仰的一种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