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简如月,清光淡淡,采诗意翩翩,蕴词章锦绣。
月,自古是诗词里的常客,笔墨下的佳作,尤其是秋月的意境更是耐人寻味,写不完秋月之情何时了,诉不尽秋月上心愁思长。不论是一弯月的初遇之念,还是半月下的相思之恋,都不及那轮圆月里寄托的情长,更怎堪那秋月色如水,盈盈满满相思且重,浓且泱泱?
望月感伤,相思入怀。
不经意间就吟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曾经临江望月,起意于这如练月色,把人生苦短尽洒江畔。诗词里的月,把诗词里原本没有温度的文字就这样捂热了,即使感到微凉,那也是因为有了温度后的感知。
而李白笔下那简约的不能再简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把一份天涯之念实实在在地落在了游子的心头,也落在了千古时光的根里,成为了我们嘴里不老的传奇,不得不叹服于这月的深邃,它激活了多少文字里的热力,让那曾经与如今共享天涯、共此时。
用月色轻抚辞章里的文字,让那些静静安睡的文字跳跃了起来,更让那些诗词镀上了一层隔空相视相恋的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分豪气里,有着指月问心的才情在释放,读来就有一种与之揽腕而饮的冲动,即使是隔着千年的书卷,依然如临身边,心襟摇曳却不同于错觉,而是一种情感的真知。
这抹月色千年不变,自是藏了玄机,否则怎能把千古与今朝对坐于月下?不得不让人诚服而惊叹!
借着月色,临着秋意,一幅秋月之景款款而立。
那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洞庭秋夜月下风光,这是刘禹锡笔下有着水墨质感的诗作,一份秋夜的温凉、一片月色的宁静呈于书面,更立于心间,呈现出的是诗人赏月色之高卓清奇的情致。
而与此作比,宋朝张耒的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则让人不仅是视觉,更有了听觉的共鸣,千年之音一字一字地传了过来,好似昨夜自家门前卷起的秋风,吹动了梧叶,也吹进了心里。
一席秋月之光,一樽月下独饮,这是诗词里的意境,这是烟烟如波的生活中超然的追求,现实中的秋月只有在这意境的熏陶中,才赋有了情的温凉和缠绵的延伸。
只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就是满眼纯粹的泪水,让秋月也难诉其伤。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则把月的缠绵写进了相思情长。借着秋光,饮一樽月色,醉了秋光,醉了月色中的辞章,也醉了千年流转的情意和所有的遥望。
在这月卧浮云看秋风的夜,我抬头仰望,那月光如泻、月色如霜,怎让人舍得惹一身尘埃?
沐月色,影扶疏,也难得落几处清闲,却不知秋月何时入我怀?
我自在这月色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