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悠久的茶叶文明史,为茶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茶盛于唐而兴于宋,唐、宋是我国古代茶叶生产与消费极为兴盛的时期, 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茶之传播、贸易、消费得到很大发展。唐代,茶叶已成为我国各地普遍风行的饮料。尤其是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新高度。
茶之品饮是茶文化萌发的主体。饮与品的大区别则在于:饮主要是为了解渴,它仅仅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满足了人的生理上的需要。而"品"则在于利用其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发掘其精神与文化意蕴,在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与享受。
自《茶经》问世一千多年来,茶文化便以各种形式在我国各个阶层中迅速发展起来。唐宋时我国茶文化极为发达, 品茶赋诗或作文成为一时风气。许多大诗人,都留下了有关茶的诗句。形成了我国古代以高雅、脱俗为特点的文人隐士品饮形态。
茶与佛教, "因缘"深长。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便与茶有了极其密切的联系。饮茶可谓是佛门家风,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清寂出世为特点的佛门茶文化形态。
自唐代起,茶已成为当时人的日常饮料。及至宋,茶风更深入一般家庭, 茶已成为当时人应客的习惯用品。元代时 茶已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明代,散茶独盛, 茶的冲泡艺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茶之品饮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历代茶人对茶之品格不断深入的理解,茶文化在民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俗文化风貌。